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会宁骄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调院总工程

来源:地学前缘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脚踏实地 不懈攀登 --记会宁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调院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张克信教授 白银市经济合作局 真金白银 今天 随着世纪之交的钟声敲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

  脚踏实地 不懈攀登 --记会宁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调院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张克信教授

  白银市经济合作局

  真金白银

  今天

  随着世纪之交的钟声敲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张克信教授,又赢来了他事业上辉煌的一页。他是我国年轻一代的科技攀登者,和他的长辈杨遵仪院士、殷鸿福院士等为之共同奋斗近二十载的“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成果,于2001年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为地球演化史古、中生代分界(二亿五千万年前)的全球地层对比标准。同年,该成果荣获2001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2001年全国高校十大科技成果、200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又频传喜讯,“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金钉子”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的“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 成果荣获200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短短两年,一个个如此眩目的殊荣是如何获得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张克信教授今天的辉煌成就,与他十几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勤奋耕耘分不开。

  张克信,出身于西北甘肃会宁偏远山区贫困农民家庭。1977年,也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为方圆百里唯一的北大学子。他没有辜负师长和父老乡亲对他的殷切期望,在大学里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而勤学苦练。大学毕业后,他师从我国地层古生物学泰斗杨遵仪院士,开始进入他地学生涯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全球层型”又称“金钉子”,是国际地层学界角逐最激烈的领域,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又是地球历史时期三个最大的断代界线之一,最大的生物更替事件亦发生于此,此枚“金钉子” 的确立,意义十分重大。1983、1984年暑假,风华正茂的张克信没有留恋繁华都市假日的舒适,顶着烈日赴华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数十个地点进行野外考察,精心测制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当时,张克信对界线层的测制,采取了高精度、高分辨率地层法,他用厘米尺来精心测量观察记录别人用米尺测量过的剖面,这在当时实属罕见。两个暑假就采集到界线层牙形石样近千件,室内分析后获牙形石化石数千枚。1984年, 他对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的牙形石研究首次取得国际创新性重大突破:在D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首次获得微小欣德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 !从此,他就像一枚“金钉子” 一样深深植根于地球科学领域。1986年他和殷鸿福院士一起提出以parvus为标志, 界定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当时界定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的标准化石是耳菊石)。在随后的研究中,他在煤山D剖面系统建立了可供全球应用的最为完整的牙形石带,为该剖面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最终确立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金钉子剖面(国际对比标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2001年3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审定中国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金钉子剖面!

  情系高原建功业

  投身于地学事业的张克信有着浓浓的西部情结,他还选择承担了别人望而生畏的艰苦项目—我国 “九五”“国家第二代地质填图计划”中的青藏高原艰险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科研任务。凭着少年时代在穷困环境下练就的吃大苦耐大劳的毅力,他和他的同伴们在海拨4000米以上的东昆仑造山带历经五年(1996-2000) 艰苦探索,克服了高原地势高亢、空气稀薄,缺氧、气候多变、路断粮绝、路险车陷、猛兽出没等重重险境,完成了“1:25万冬给措纳湖幅区域地质调查与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区1:2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他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博士论文“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该成果进一步深化了造山带地层空间结构规律和成因特征研究,在造山带混杂岩地区突破了一批关键性的疑难地层问题,使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学在研究理论、方法和指导思想上得到丰富和发展。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国青藏高原艰险区全面开展1:25万地质填图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范例。其创新性成果“造山带混杂岩区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方法”被我国青藏高原正在开展的造山带区40多个地质填图项目广泛采用。由于他在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定由他为全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主持研制了《1: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青藏高原艰险区1: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并聘为全国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质量监审专家。2002年他的博士论文也喜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文章来源:《地学前缘》 网址: http://www.dxqyzz.cn/zonghexinwen/2021/0210/401.html



上一篇:除了大沙漠,塔里木还有什么?
下一篇:华北克拉通形成与破坏野外地质实习指南

地学前缘投稿 | 地学前缘编辑部| 地学前缘版面费 | 地学前缘论文发表 | 地学前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地学前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