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学前缘》刊物宗旨[09/07]
- · 《地学前缘》征稿要求[09/07]
- · 《地学前缘》投稿方式[09/07]
- · 《地学前缘》收稿方向[09/07]
- · 《地学前缘》数据库收录[09/07]
- · 《地学前缘》栏目设置[09/07]
96岁的中国地学专家冯增昭:“号脉”山川,研究(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他就住在家属院里,离这里很近。2020年疫情之前,他一直是坚持每天来上班的。”冯增昭的助手、现《古地理学报》中文版常务副总编郑秀娟说,疫情
“他就住在家属院里,离这里很近。2020年疫情之前,他一直是坚持每天来上班的。”冯增昭的助手、现《古地理学报》中文版常务副总编郑秀娟说,疫情初期,编辑部成员办公转线上,冯增昭也开启了居家办公,“没稿子可看的时候,急得他整天给我们打电话,让送稿子给他看。”
冯增昭与地质的缘分来自一次今天看来有些“叛逆”的选择:
提起冯增昭,同事和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很严格。
冯增昭的恩师杨遵仪院士曾感慨,“冯增昭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了中国大地。”冯增昭自己也笑称“我有一个外号叫‘冯铁腿'”。
冯增昭和众人一起在北京西山野外考察。图/郑秀娟
好在冯增昭有时候也会反思自己的“严格”,“起争执了,过后冯老师也会跟我们道歉。大家都是为了期刊好,观点不同而已。”郑秀娟说,虽然严格,冯增昭其实很关心身边的人。
“地质学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科学。在办公室里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没用,肯定是要到现场去,看看石头是怎么形成的,从颜色到岩性,再到构造和各种痕迹,综合考虑这些是怎么形成的。那次去西山看现场也是如此。”郑秀娟表示,当时《古地理学报》这一期的主题是古地震研究,收录了全国各地的古地震相关文章,苏德辰和孙爱萍两位作者写的稿件只是其中一篇。
作为一名地质学者,他的一大学术成就是岩相古地理研究,这项成就的取得与其一步一个脚印地跑遍大半个中国不无关系。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或许在野外比在办公室更能经常见到他的身影。
潜心学术的冯增昭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为数不多的几次报道中,有一张拍摄于2011年的照片十分特别。
在古地理学领域“开疆拓土”
冯增昭的学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学院教授金振奎告诉记者,“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古地理这门学科在地质学中就开出了一块阵地。冯老师一直想着这块阵地上应该有自己的一面旗帜,即学术刊物。”
山东省的莱芜、泗水、蒙阴、枣庄、长清等地,河北省的峰峰、唐山、易县等地,安徽省的宿县和淮南,河南省的登封、渑池、鲁山和博爱,北京西山,贵州、四川、宁夏、甘肃、陕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留下了冯增昭的身影。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2011年12月,《古地理学报》第六期,在古地震研究方向,刊登了一篇苏德辰和孙爱萍合写的《北京永定河谷中元古界雾迷山组软沉积物变形与古地震发生频率》的文章。照片即为当年9月3日,已80多岁高龄的冯增昭和众人约作者到北京西山考察进行野外审稿时拍摄的。
冯增昭的严格也体现在对待稿件和作品上。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审稿会。当时的脚下是坡度很大的斜坡,两位老先生(指冯增昭和乔秀夫)坐在地上,后面的三位年轻人一方面听讲,另一方面起到阻挡作用,怕两位老科学家滑下去。”时隔多年,再次回忆起这次审稿,郑秀娟依然印象深刻。
对于地质工作者而言,在山野间穿梭是家常便饭。
与此同时,冯增昭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古地理编图方法: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开创了定量古地理研究的先河。
“我刚来的时候负责编辑冯先生的文集,就是《冯增昭文集》。这本书是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对接的编辑是柳青。冯先生把柳青训哭过两回,我也被训过。”郑秀娟笑着说道,“冯老师训人特别不留情面,但他年龄比我们大很多,就像长辈在训孩子。他常说‘我对你好,我才严格要求你。我要是对你不好,我离你远远的,才不理你呢。'”
“我立即打电话与该文作者苏德辰研究员交换意见。”冯增昭回忆,苏德辰很快来到了编辑部,两人进行了面谈,并当场确定了要去永定河谷看看该剖面的古地震引起的种种变形构造。
“在现场,冯老师就跟作者聊,你写的是什么?到底是如何形成现在的剖面的?地震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冯老师和乔老师还跟我们讲了整个西山的构造。都挺有意思的。”郑秀娟回忆,那一天冯增昭和大家一起在山上整整跑了一天,情绪十分高涨,从未喊过累;中午在山里的农家小院吃饭时,同行的研究员还抓紧时间向冯增昭请教上午拍到的各种现场,和他讨论成因机理。
2016年,冯增昭90岁生日时,吴胜和、鲍志东、金振奎、朱筱敏等几名学生一起凑了钱,交给郑秀娟,想要请冯增昭夫妇吃一顿饭。没承想,饭吃完了,钱却是老先生自己付的,“冯老师跟我说,不能花学生的钱。他全额付给我费用,让我把学生们的钱原封不动还了回去。”郑秀娟十分感慨。
文章来源:《地学前缘》 网址: http://www.dxqyzz.cn/zonghexinwen/2022/100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