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实施背景、技术要求与主(6)

来源:地学前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的通知”(黔府发〔2016〕10号). 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实施方案[R]. 贵州省

“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的通知”(黔府发〔2016〕10号).

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实施方案[R].

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2003)[S].

周琦,张世俊,杨兵,等.2017.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实施背景、技术要求、主要成果及其意义[A].

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省地质学会.2017.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地学旅游研究论文集[C].

1 实施背景贵州地质构造背景独特,既不同于东部,也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既是全球罕见的能矿资源王国、沉积岩王国和古生物王国,又是全境均以海拔2003 000 m的山岭与山间谷地、山间盆地构成的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独特山地地貌。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感叹“天下之山聚于云贵”;唐代诗人孟郊有“天下山半黔中青,天下泉半黔中鸣”之说。然而限于贵州过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交通条件的制约,尚未开展较详细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只有一些零碎的概略调查资料,且多未明确以地学旅游资源为视角进行调查研究。导致贵州地学旅游资源家底不清,科学文化内涵不丰,严重制约推进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以致各县、市(州)难以具体深入推进和进行高起点规划等,旅游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政府和主管部门不掌握全省和各县、市(州)山地旅游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开发价值等基础数据与影像资料,如谁也说不出全省及县、市(州)有多少个峡谷、多少个溶洞、多少个瀑布、多少个湿地等地学旅游资源?其中:哪些可作为乡村山地旅游、精准脱贫进行规划?哪些可作为县或市州级山地旅游规划?哪些可作为省级乃至国家级山地旅游规划(如省级、国家级地质公园)?哪些甚至可作为世界级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规划(如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2015年底贵州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并跨入高铁时代。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变,依托贵州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 “大旅游”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中共贵州省委提出要全力推动我省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明确要求重新审视全省旅游资源,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普查重新审视贵州旅游资源”的工作要求。贵州省地矿局认识到在加快旅游发展工作中,地勘单位应及时拓展地质工作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好旅游地学人才优势,做好地学科技支撑。同时该局省核心专家、总工程师向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关于以县为单元开展全省山地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夯实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基础的建议》。建议中认为贵州山地旅游资源虽然得天独厚,但是不少资源 “藏在深闺人未识”,家底尚待进一步摸清;贵州要打造山地公园省,实现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目标,建议从基础抓起,启动全省以县为单元的山地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开展全省山地旅游资源普查,要站在加快建设山地旅游大省的高度,充分挖掘地质旅游资源。提出省地矿局可发挥基础性公益性地质专业技术优势,做出亮点、做出新贡献。建议很快得到省政府采纳,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全面掌握我省旅游资源情况,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下发了“关于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的通知”(黔府发〔2016〕10号),明确了普查的目的和意义、对象和范围、内容和方法、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等,并成立了三位副省长为组长、副组长,省直相关厅局、市州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旅游资源大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主要普查工作由省地矿局及煤田地质局、省有色地勘局承担,普查经费由省财政解决。这样,全国首次、群专结合,约十万人参加的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全面展开。2 目标任务2.1 主要目标紧紧围绕将贵州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为 “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 打造行动提供支撑,达到全面普查、摸清家底,重新审视、发掘资源的目的。以县级行政区划作为工作单元,全方位、全覆盖,不留死角、不漏资源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做到全面普查、精准普查、科学普查。以全面掌握我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及现状,进一步发现、拓展、整合旅游资源,为贵州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级、各类旅游规划、动态管理旅游资源、宣传促销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招商、旅游行业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为贵州省旅游业健康、可持续、井喷式发展奠定基 主要任务(1) 制定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和其他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并对普查人员进行培训。(2) 系统收集和整理与旅游有关的分布于各级各部门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等工作,编制各县(市、区、特区)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3)实地开展各县(市、区、特区)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力争新发现一批优质旅游资源。(4)按照《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有关标准对各类资源进行客观评价、归类分级。(5)建立全省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的旅游资源数据库,形成系列旅游资源调查图集和报告并逐级汇总,形成市(州)级和省级的普查成果。根据旅游资源大普查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办公室组织制定了《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实施方案》。3 主要技术要求3.1 普查对象和范围贵州旅游资源大普查的对象为已开发和未开发的具有开发或进一步开发前景,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表调查区形象的旅游单体。凡在贵州全省范围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为旅游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包括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乡村旅游、康体养生、红色旅游、山地体育等,都列入本次普查范?普查内容和方法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对象的行政位置、地理位置、性质与特征(包括外观形态与结构、内在性质、组成成分、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规模与体量、环境背景、关联事务等),区域和进出条件、保护和开发现状、共有因子(包括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和适用范围、污染状况和环境安全)等。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查阅收集资料,收集、分析各种资源和研究成果,同时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采取访问、实地观察、测试、记录、绘图、摄影等方法,确定资源类型、性质、保护范围和资源级别等,建立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信息系?普查技术标准(1)以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2003)为基本遵循。该标准共划分的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2)具体执行《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该《技术要求》是以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2003)为遵循,结合贵州的实际,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办公室组织制定。具体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2003)所划分的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新增4个主类(即:乡村旅游、康体养生、红色旅游、山地体育)、11个亚类(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革命旧址与遗迹遗址、革命纪念设施、时代精神纪念地和场所、红色文化活动及产品、基地、赛事与活动、装备制造业、养生地、养生文化等)、55个基本类型。贵州开展的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将旅游资源共划分为12个主类,42个亚类,210个基本类型。4 普查程序与要求4.1 组建普查队伍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办公室下达相关县(市、区)旅游资源大普查任务书给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和贵州省有色地勘局所属的具有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等相关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后,具体承担单位与所承担县(市、区)旅游资源大普查办公室共同组建普查队伍。(1)组队原则:条块结合、群专结合、混合编队。除专业调查人员固定以外,具体每一个乡、村普查队伍组成是变化的。(2)组队要求:1)普查队长由承担普查工作的地勘单位委派,普查队的副队长由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县(市、区)旅游部门各委派1人;2)县(区)人民政府或县旅普办下文明确本县(市、区)旅游大普查队伍组成名单,让各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知道此事,并明确相关任务,配合协助大普查工作。(3)普查队伍结构1)普查队成员一般应与普查区旅游环境、历史文化、建筑园林、森林生态等有关的专业知识,一般应吸收地学、旅游、环保、建筑园林、历史文化、生物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2) 成员除委派的地勘队伍普查技术人员和国土资源局、旅游部门外,还应包括县文化、林业、水利、发改、文物、气象、党史部门以及所在乡镇分管领导等 开展技术培训(1)省级培训由省旅普办负责:培训对象一是承担单位从事旅游资源大普查的主要技术人员;二是各县分管领导、县(市、区)旅普办主要人员。由省旅普办领导、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各专业组组长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授课、讲解。同时,要求培训期间请各承担单位、各县(市、区)旅普办同志相互主动联系、对接,协商下步普查工作的具体安排。(2)县级培训1)由各县(市、区)旅普办负责。培训对象是县(市、区)涉及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的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同志、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各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负责同志等。由县旅普办领导、各县普查队队长、技术骨干进行授课、讲解。2)要求建立联系平台,明确责任人并建立联系电话台账。3)此阶段要求发放旅游资源问卷调查表:一是明确要求各乡镇负责将问卷调查表发放到所辖的全部行政村,并责任到人(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二是要细致、简单、明了讲解问卷调查表的填写要求;三是强调表中“填报单位”、“填表人”、“联系电话”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4)明确县直各部门旅游资源大普查相关资料收集清单,清单要明确提交内容、格式、方式、时间等内容 收集资料与利用(1)省直部门资料收集:由省旅普办统一收集,各普查队到省旅普办拷贝。资料收集清单、内容、格式、时间等由省旅普办具体确定。(2)县(市、区)级资料收集:由各县(市、区)旅普办统一负责收集,普查队到县旅普办拷贝。县(市、区)资料要全面,除收集相关专业资料外,要收集研究成果资料(如县志、文物志、人物传记等)。县旅普办资料收集清单、内容、格式、时间等要求由省旅普办给出参考样本,各个县根据具体情况以及普查队伍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进行补充、完善。(3) 收集问卷调查资料:由县旅普办统一收集。(4)资料利用:综合分析研究的同时要及时填制筛选信息表,并充分考虑后期数据建库需?编制大普查设计书(1)由具体承担各县(市、区)旅游资源大普查的地勘单位负责设计书编写。(2)认真学习理解《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试行)》,特别是要深刻理解名词释义。(3)旅游资源大普查队根据收集的资料、问卷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确定重点普查区和一般普查区。(4)编制的设计书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后,方可作为实地普查工作的依据。上级主管部门是指省旅普办、省地矿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有色地勘局的其中之一。(5)设计书编写提纲参见《技术要求(试行)》附?实地普查(1)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全、准、实,实现村、街道等全覆盖。(2)在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与调查村的村民(调查人员)一起进行实地普查。①突出特色、资源互补:围绕“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建设推动,重点突出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资源。同时,在已有的人文类旅游资源周边,重点围绕新发现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展工作,形成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互补。②确定普查路线:群专结合路线在普查工作要求贯穿每个行政村中的主要村民组和主要旅游资源单体所在的地点。③选全普查对象: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有明显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重点强调新发现。④填写《旅游资源单体普查表》:特别注意结合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相关内容填写此项。如性质与特征项——填写旅游资源单体本身个性,包括单体性质、形态、结构、主体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因素,以及单体生成过程、演化历史、人类影响等主要环境因素。共有7类,具体如下:1)外观形态与结构类:旅游资源单体的整体状况、形态和突出(醒目)点;代表形象部分的细节变化;整体色彩和色彩变化、奇异华美现象,装饰艺术特色等;组成单体整体各部分的搭配关系和安排情况,构成单体主体部分的构造细节、构景要素等。2)内在性质类:旅游资源单体的特质,如功能特性、历史文化内涵与格调、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经济背景、实际用途等。3)组成成分类:构成旅游资源单体的组成物质、建筑材料、原料等。4)成因机制与演化过程类:表现旅游资源单体发生、演化过程、演变的时序数值;生成和运行方式,如形成机制、形成年龄和初建时代、废弃时代、发现或制造时间、盛衰变化、历史演变、现代运动过程、生长情况、存在方式、展示演示及活动内容、开放时间等。5)规模与体量类:表现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数值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体积、容积等;个性数值如长度、宽度、高度、深度、直径、周长、进深、面宽、海拔、高差、产值、数量、生长期等;比率关系数值如矿化度、曲度、比降、覆盖度、圆度等。6)环境背景类:旅游资源单体周围的境况,包括所处具体位置及外部环境如目前与其共存并成为单体不可分离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文物、民族等;影响单体存在与发展的外在条件,如特殊功能、雪线高度、重要战事、主要矿物质等;单体的旅游价值和社会地位、级别、知名度等。7)关联事物类:与旅游资源单体形成、演化、存在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等。⑤野外照片、视频资料要统筹编号并简单描述内容,详细填入旅游资源单体普查表。⑥同步实现纸质类、数字化绘图、录入。方法要求见“底图与数据库”部分。需注意的是:对于普查区内的溶洞、天坑、天生桥、漏斗、峡谷等单体要注意分别描述(因部分未在基本类型中分出),要分别统计其数量,最后在报告中必须体现。(3)当天实地调查结束后,资料必须进行互检 旅游资源评价(1)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结合旅游资源评价的总体要求、评价体系、计分方法等内容,开展旅游单体调查表的整理、分析等综合研究工作。(2)资源评价赋分根据综合研究结果,由各县(市、区)旅普办组成专家组,整体、统一开展旅游资源单体的县级评价赋分 野外验收(1)野外验收由普查队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主管部门指省旅普办会同省地矿局、省煤田局、省有色地勘局等。(2)专家组由主管部门委任,如有必要由省旅普办专家技术组成员组成。(3)野外验收内容包括:①野外旅游单体实地抽查(抽查率10%),主要是野外调查描述的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可靠性;②旅游资源综合信息表抽查(室内,抽查率30%),主要是赋分评价的合理性。(4)专家组野外验收之前,普查单位必须对普查项目进行单位验收 报告编写与成果验收(1)普查报告编写以县为单元编写《贵州省××县(市、区)旅游资源普查报告》。(2)图件编制编制《贵州省××县(市、区)旅游资源分布图》、《贵州省××县(市、区)优良级旅游资源分布图》。(3)数据成果完成《贵州省××县(市、区)旅游资源数据库》。(4)成果验收具体由普查队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主管部门指省旅普办、省地矿局、省煤田局、省有色地勘局。专家组由主管部门委任,如有必要由省旅普办专家技术组成员组成。专家组成果验收之前,普查单位必须对普查项目成果报告进行单位验收 保障措施(1)质量控制坚持全过程、全员和分级分类质量控制的原则。旅普办和专家委员会负责全省旅游资源普查的质量监督指导工作。承担单位负责普查项目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实行“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2)安全保障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普查作业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对在普查中获得和使用中涉及国家秘密的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使用,确保不发生失泄密事件。(3)经费保障专业普查队经费由省级财政预算;县级(群众)普查经费由县级财政预算。5 大普查取得的主要成果5.1 全省旅游资源单体总数通过旅游资源大普查,贵州省共普查登记旅游资源处,其中新发现处,占62.44%。(1)按照资源等级划分未获等级的资源处(新发现处),占资源总数22.77%;一级资源处(新发现处),占45.89%;二级资源处(新发现处),占22.14%;三级资源6359处(新发现2488处),占7.69%;四级资源1033处(新发现178处),占1.25%;五级资源215处(新发现23处),占0.26%。全省优良级(指三级、四级、五级)旅游资源共7607处(其中新发现2689处),占全省旅游资源总数9.20%。新发现了一批有震撼力的优质资源,如赤水市狮子岩瀑布群、碧江区石林、荔波县七彩桫椤河、七星关区冲天大峡谷等,均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开发前景。贵州省优良级(四级、五级)旅游资源见表1。表1贵州省优良级(四级、五级)旅游资源调查统计表Table 1 Statistics of good(Ⅳ,Ⅴ) tourism resourcessurvey in Guizhou province旅游资源单体四级(处)五级(处)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5525天气与气候景观类75遗址遗迹类5710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3920人文活动类7219乡村旅游类红色旅游类5810山地体育旅游类2311康体养生旅游类303总 计1 0(2)按类型划分共涉及12个主类中, 40个亚类,贵州除河口与海面(观光游憩海域、涌潮现象、击浪现象)、冰雪地(冰川观光地、长年积雪地)及雅丹、海市蜃楼之外的203个基本类型均有分布。贵州自然类旅游资源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为主,且占新发现资源的绝大多数,约占70%80%;人文类景观以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乡村旅游类为主,新发现约占30%60%(表2)。表2贵州省各主类旅游资源调查结果统计表Table 2 Results statistics of main tourism resourcessurvey of Guizhou province序号资源类别数量(处)新发现数量(处)比例(%)备注1地文景观80.19%2水域风光.86%3生物景观70.69%4天象与气候.63%5遗址遗%6建筑与设施2.47%7旅游商品.64%8人文活动.96%9乡村旅游.30%10红色旅游.36%11山地体育.73%12康体养生.02%合 计62.44%5.2 全省旅游资源综合体总数经普查筛选、整理、归类,形成了贵州省旅游资源综合体名录。共收录各类综合旅游资源3265个,其中世界级7个,国家级871个,省级1943个,市级83个,县级361个。表3贵州省旅游资源综合体调查结果统计表(单位:处)Table 3 Results statistics of tourism synthesis survey of Guizhou province旅游资源综合体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总计世界自然遗产33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质公园A级景区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历史文化名城279历史文化名镇8816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22风景名胜区中国传统村落湿地公园续表旅游资源综合体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总计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景区高效农业示范区生态体育公园1515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616创建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11创建全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7旅游度假区2323博物馆8484总计6 重要意义6.1 主要创新与特点(1)全国首创。进行全地域、拉网式、专业性的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系全国首创。(2)范围广、人数多。开展了全省总动员,组建了89支普查队、438个普查组、2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群专结合,全省共10万余人参与了旅游资源大普查。(3)创新技术标准。以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2003)技术标准划分的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调整为12个主类,42个亚类,210个基本类型,结合贵州实际,新增加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山地体育、康体养生4个主类。(4)技术含量高。本次工作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为底图,采用米级定位PDA集成平板进行外业信息采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5)成果出乎意料、亮点突出。新增旅游资源数量大、重要资源发现多、扶贫攻坚区旅游资源类型全等三大亮点 重大意义(1)贵州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认为:“这项工作史无前例,意义重大,一定要做好,做扎实,做出成效。历史将会证明,这次普查对贵州的发展多么重要”。(2)2016年底,贵州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专题会议”认为:这次普查成果是贵州的宝贵财富。进一步要求对普查成果进行深入整理,建好数据库云平台,对现有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进行再核实、再整理,彻底摸清全省旅游资源家底,分专题开展研讨,凝聚更多力量参与,让普查成果持续发挥作用、扩大影响;要对普查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将普查成果与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和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高水平编制旅游和温泉产业发展规划,系统组织开发、包装和推介,把单体旅游资源做成旅游景点、景区和线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一批旅游扶贫样板;要对普查成果进行深入宣传,紧紧围绕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精心组织策划宣传方案,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高频次报道旅游资源和普查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先进个人,进一步提升贵州旅游品牌形象。(3)根据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如铜仁市地学旅游资源在贵州省各市州最丰富,且优良级数量最多,故该市提出了建设地质公园市,要求各县均要建设一个以上的省级地质公园,建设铜仁世界地质公园和2-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目标;贵州省地矿局制定的地质工作十大计划(2017-2020年)中,专门制定了山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地学支撑计划,安排部署了优良旅游资源详查工程、地质公园建设工程和地质遗迹调查等三大工程。[参考文献]陈安泽.2016.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 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J].地球学报.37(5):535-561.“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的通知”(黔府发〔2016〕10号).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实施方案[R].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2003)[S].周琦,张世俊,杨兵,等.2017.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实施背景、技术要求、主要成果及其意义[A].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省地质学会.2017.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地学旅游研究论文集[C].

文章来源:《地学前缘》 网址: http://www.dxqyzz.cn/qikandaodu/2021/0121/393.html



上一篇:地学课程思政内容探索与建设思考
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地学前缘投稿 | 地学前缘编辑部| 地学前缘版面费 | 地学前缘论文发表 | 地学前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地学前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