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地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以(3)

来源:地学前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 -01 -20). [2]曾勇,隋旺华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 -01 -20).

[2]曾勇,隋旺华,刘焕杰,等.面向21世纪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1,10(4):5-8.

[3]田红,常象春,刘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301-304.

[4]李峰,庄凤良,周梅.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7,16(4):127-130.

[5]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4):93.

[6]赵晓明,刘丽,谭程鹏,等.“双一流”战略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及成效[J].中国地质教育,(3):26-30.

[7]王楠.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制度建设路径研究[J].教改教法,2014(07):36-38.

[8]丁楠,杨院.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衔接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3(2):11-15.

[9]孙瑛,程文韬,蒋国璋,等.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7):41-43.

[10]张元中.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及启示[J].石油教育,2011(3):67-71.

[11]高柏,孙占学,周仲魁,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校企深度融合的核地学领域高端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1):12-14.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1]。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主要方向。21世纪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速度加快,高层次人才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研究生教育正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面临资源勘探程度低、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均资源低、战略资源储备少等问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资源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以资源勘查与工程建设中重大战略性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固体矿产和能源资源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预测与评价研究,复杂条件下资源的勘查、探测、开发和钻探工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环境与工程探测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地学应用型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肩负着我国资源能源探查、工程勘察、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高层次人才产出的重要任务[2-4]。目前我国共有51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5,6]。该专业也是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是江西省“十三五”时期高水平学科。该学科设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核废物地质处置等四个研究方向,是我校一个多类型、有特色、有优势的地学学科。通过对多年来研究生的教学、人才培养及就业情况分析,发现近些年地学类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是部分研究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对行业内就业存在畏惧感;二是多数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研究内容偏向纯理论研究,脱离实际需求;三是企业更重视自身需求,常常难寻到合适人才。而突破这些制约因素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双师教育[7],重视行业发展[8],提高创新能力[9]是培养优质研究生的关键。如剑桥大学和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知名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都重视双师教育,也渗透创新思维[10]。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1.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水平不高。目前国内地质类研究生发表的学术文章或学位论文,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理论研究,主要模拟计算和对比分析前人的研究方法,或是某一个矿区或某类方法研究现状的综述评价,没有独立的观点或创新点;第二类是应用研究,主要是以前人在某工作区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真正有实际意义的认识却不多。整体来说,多数地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水平不够。部分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都没有打开研究思路,仅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研究手段,不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这类研究生为了不延期毕业,不得不选择应用型学位论文,但由于时间有限,缺乏对研究区的地质认识与资料解释能力;部分研究生学习阶段重复前人的研究,或者对前人的研究方法进行简单改进,改进措施并不具有显著优势;还有部分研究生虽然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但创新点的数学物理基础研究不足,系统实用性差,创新观点也很少得到同行认可或使用。2.实践类教学偏少,专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质实践教学是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培养实践技能及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研究生培养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研究生没有实践经验,就难以很好地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和相关行业的工作。然而,国内多数高校的地质类专业研究生课程仍然是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仍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多专业课没有设立实验课,整个研究生阶段也没有野外实践环节,研究生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导致研究生野外专业工作能力较差。另外,地质类专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研究生应具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然而,近年来的地质类研究生多数都没有野外经验,面对野外环境心理上常常存在恐惧感。不少研究生虽就读地质类专业,却想着将来从事其他行业,缺失专业忠诚度。主要原因在于地质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专业教育,缺乏野外实践,只看到野外工作的困难,无法体会野外工作带来的乐趣。3.野外工作经验不足,行业动态发展追踪不够。目前,研究生学习阶段大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研究内容为纯粹理论算法模拟,研究方向脱离了市场需求,有些研究属“纸上谈兵”,并无太大实用价值,研究生能力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多数研究生是单一导师,即只有一个校内导师,而导师如果没有野外生产类项目,则研究生基本在整个学习阶段都无法体验野外工作。另外,这类导师给学生的研究方向虽然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但部分脱离了国内市场的需要。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1.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加大实践类教学比重。地学类专业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较强的野外工作经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这种特殊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其他专业存在较大差距,需要特殊的教学形式。①需要突破常规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增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减少纯理论教学课程,加大已有专业课实践教学比重;②课程内容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更新,保障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前沿性;③课程教学内容不应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应融入学术讲座形式,时刻向学生传递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术研究,如何寻找创新灵感,如何表达创新优势;④改变研究生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增加研究生实践技能考核标准,使研究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2.提高研究生的项目参与度,完善参与项目研究的评价体系。通过调查发现参与过类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出科学问题,寻找合理解决方案,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参与社会生产项目的学生,能够掌握项目野外实施的基本流程,具备更强的野外工作能力。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增加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评价机制是有必要的。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应成为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求,这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种提升。3.健立“三师教育”体制,搭建校内外互动教学平台。目前,多数的学术硕士研究生是单一导师制,而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双导师制。近些来,人们发现双师制度能够从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双方面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1]。工程硕士研究生由于企业单位的参与,更能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更明确,对校内导师的需求更具有方向性。然而,学术型硕士自身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主要由校内导师定方向,且容易出现“纯理论”研究现象。目前东华理工大学地学类硕士研究生导师存在过剩情况,即每年招生的研究生人数少于导师人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充分利用研究生导师资源,应建立“三师教育”制,即两个校内导师和一个企业导师。两个校内导师中一个应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具有在研的生产实践项目,有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个导师应具有开阔的思维、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和创新能力。企业导师则需要给研究生提供野外实习实践机会,充分培养研究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另外,为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实践水平,需要搭建实质性的校内外互动教学平台或联合培养基地,使得一些校内难以开展的实践类教学得以实施,同时也能发挥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促进校企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4.动态跟踪行业发展方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地学类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为企业解决复杂地质问题和临时突发事件,能够担当重要角色,能为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培养的研究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运用能力,还要具备面临新问题时能提供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综合水平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预测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了解社会需求,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三、结论1.实践教学与企业培养是研究生实践能力提高的主要形式。实践教学与企业培养能够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提升教学效果,让理论内容“活”起来,让实践内容“动”起来,让理论实践“合”起来,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科研项目参与和创新灵感培养是研究生创新的主要源泉。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中不仅可以减轻导师的科研压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在研究生教学中,学术讲座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3.“三师教育”及校内外互动教学平台是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三师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校内外互动教学平台或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 -01 -20).[2]曾勇,隋旺华,刘焕杰,等.面向21世纪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1,10(4):5-8.[3]田红,常象春,刘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301-304.[4]李峰,庄凤良,周梅.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7,16(4):127-130.[5]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4):93.[6]赵晓明,刘丽,谭程鹏,等.“双一流”战略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及成效[J].中国地质教育,(3):26-30.[7]王楠.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制度建设路径研究[J].教改教法,2014(07):36-38.[8]丁楠,杨院.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衔接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3(2):11-15.[9]孙瑛,程文韬,蒋国璋,等.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7):41-43.[10]张元中.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及启示[J].石油教育,2011(3):67-71.[11]高柏,孙占学,周仲魁,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校企深度融合的核地学领域高端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1):12-14.

文章来源:《地学前缘》 网址: http://www.dxqyzz.cn/qikandaodu/2021/0119/390.html



上一篇: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
下一篇:地学类专业大学生质量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地学前缘投稿 | 地学前缘编辑部| 地学前缘版面费 | 地学前缘论文发表 | 地学前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地学前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